《电子与信息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2025年“AI与6G双向赋能:理论、技术与标准化”专刊征稿工作现已正式启动,特此发布征文通知,诚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电子与信息学报»: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CCF期刊分级计算领域T1期刊,ESCI / EI收录,中科院三区期刊,专刊论文将在正刊出版、正常收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持续演进,每一代技术的革新都深刻地重塑了社会连接与信息交互的方式。2025年是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全球统一标准制定的起始年,全球正式迈向6G时代,这不仅预示着数据速率、时延、连接密度等传统性能指标的飞跃,更标志着一场以“智能内生”为核心的颠覆性范式变革。与此同时,以基础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应用从云端向边缘和终端设备广泛渗透,对网络的承载能力与协同效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6G与AI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公认的核心发展方向。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技术赋能,而是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利、共生演进关系。一方面,“AI for 6G”旨在利用AI的强大感知、决策与优化能力,替代传统的通信算法与网络管理功能,以应对6G网络空前的复杂性,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调度、能效的极致优化以及“零接触”的自主运维。另一方面,“6G for AI”则强调利用6G网络提供的高速率、低时延、泛在连接与分布式算力,为AI模型的分布式训练、实时推理与规模化应用构建坚实的基础平台,推动AI服务向边缘化、实时化、普惠化演进。这种双向融合正在催生一种原生智能的通算融合新架构,深度重构通信与AI协议栈,将智能无缝地融入6G网络的云、边、端各层级。
本专刊的设立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与迫切的行业发展需求:
√ 理论层面:6G与AI的融合突破了传统通信网络以性能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转向构建意图驱动、语义感知、智能体协同的全新网络架构。这为通信理论、信息论、网络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带来了诸多前沿交叉课题,例如语义通信、通感算智一体化设计、AI原生网络协议栈等,亟待学术界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创新与探索,为未来网络的演进奠定科学基础。
√ 行业层面:2025年是6G全球统一标准制定的起始年,也是6G与AI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产业界迫切需要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践参考,以指导研发投入、推动标准制定和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如何平衡AI应用的巨大潜力与部署局限,如何通过多维度资源调度实现通信与计算的深度协同,以及如何设计能够高效支持多样化AI应用的6G网络架构,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专刊旨在汇聚国内外学者与产业界专家,共同探讨6G与AI的双向融合机制,涵盖理论创新、关键技术、标准创新与实践经验,也即AI如何优化网络性能(AI for 6G)以及6G网络如何为AI服务提供坚实支撑(6G for AI),为构建“智能内生、通感算智一体化”的6G网络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参考。在6G标准启动制定的关键时期,本专刊的学术成果将为技术选型、标准制定与产业布局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1 AI赋能6G(AI for 6G):迈向内生智能网络
本方向聚焦于利用AI技术重塑网络架构、优化性能、提升效率,构建自主智能的6G网络。
√ AI原生无线传输技术: 面向语义通信、任务导向通信的AI原生空口设计;基于AI的信道编码与调制、信道估计与反馈、波束成型与管理;AI驱动的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面(RIS)、天地一体化网络(NTN)等关键传输技术。
√ 意图驱动的智能网络管理:基于AI的“零接触”网络运维与管理,包括意图解析、智能资源调度、能效优化、故障预测与自愈合机制等。
√ 网络数字孪生与模拟推演:用于网络状态高保真建模、性能推演与策略优化的数字孪生架构;AI驱动的信道测量、建模与仿真技术。
√ AI驱动的内生安全架构:基于AI的物理层安全、网络入侵检测、数据隐私保护以及与网络协议栈深度融合的内生安全设计。
2 6G赋能AI(6G for AI):构建泛在智能服务平台
本方向聚焦于利用6G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为各类AI应用提供高效、可靠、泛在的连接、智能与算力支撑。
√ 通感算智一体化架构:6G通信、感知、计算与AI的深度融合理论与协同设计;面向分布式智能任务的集成通信、感知与算力的新型网络架构。
√ 分布式AI的算力网络支持:支撑基础大模型的分布式训练与推理的6G网络架构与协议;云-边-端协同的算力路由、任务卸载与资源调度机制。
√ 网络感知的AI模型设计:面向无线网络环境(如信道变化、移动性)的AI模型鲁棒性设计;网络与AI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与服务质量(QoS)保障体系。
√ 6G赋能的新型AI应用:面向沉浸式XR、全息通信、元宇宙等应用的语义通信技术;通感算融合赋能的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等场景化应用。
3 标准化与实验验证
本方向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技术从学术概念走向产业落地。
√ 标准与协议创新:支持智能内生的6G网络架构和无线空口,及其标准协议栈设计;面向AI与6G深度融合的标准化进展(如3GPP/ITU)。
√ 原型样机与测试验证:用于验证AI与6G融合方案的原型样机设计;相关算法与模型的性能评估与测试验证。
4 其他相关方向
崔铁军丨东南大学
金 石丨东南大学
刘光毅丨中国移动研究院
吴泳澎丨上海交通大学
赵亚军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
蔡立羽丨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承 楠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 力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 翔丨北京大学
戴金晟丨北京邮电大学
杜 平丨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费泽松丨北京理工大学
高 音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
桂 冠丨南京邮电大学
洪 伟丨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黄崇文丨浙江大学
姜大洁丨维沃 (vivo)通信研究院
菅梦楠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
李福昌丨中国联通研究院
李玲香丨电子科技大学
李南希丨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刘晓峰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孟维晓丨哈尔滨工业大学
潘存华丨东南大学
索士强丨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田文强丨OPPO研究院
肖 泳丨华中科技大学
徐 迈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志昆丨紫光展锐科技有限公司
杨婷婷丨鹏城实验室
于 尧丨东北大学
张海霞丨山东大学
周福辉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 盛丨清华大学
1 稿件要求
(1) 稿件类型: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研究型论文/数据论文不超过13页,综述不超过18页,特别优秀的稿件可适当放宽。
(2)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官网>>)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简要注明:“AI与6G双向赋能专刊”。
(3)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须知和论文模板:投稿指南>>。
(4) 本刊接收并鼓励投稿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
2 时间计划
(1) 截稿时间:2026年03月01日。
(2) 稿件拟录用时间:投稿后2月内 (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3)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6年5月。
说明:为适应数字化转型与传播创新,学报鼓励多元化投稿形式,包括学者观点、行业长综述、前沿热点专刊/专刊、数据集论文等。学报支持代码开源出版,鼓励作者提供论文的多语言版本,并依托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平台,支持附加代码、数据集、视频演示等多媒体内容,顺应“可重复研究”趋势。投稿时如遇文件大小限制,可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58887066/7064;
邮箱:jeit@mail.ie.ac.cn。
《电子与信息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中文领军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领域 T1类推荐期刊。学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致力于发布电子与信息领域内创新性、高水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和阶段性研究进展。
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1期,平均审稿周期22天,年发文量约500篇,拥有行业领先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是领域内最大且最活跃的学术社区之一。作为电子与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学报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行业发声的权威媒体。
学报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主流数据库收录。
重点报道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集成电路、芯片与传感器设计、数字与阵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与物联网、电子对抗、雷达、声呐与导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医工结合及其他电子与信息相关交叉学科。
说明:专题/专刊文章均正刊出版,正常收录。
主 编
崔铁军丨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顾问。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研究,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在国际上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被引用85000余次、H因子138,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获2014年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信息超材料相关成果获2023年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年陈嘉庚信息科学奖、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奖、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5年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学会技术成就奖、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Piergiorgio L. E. Uslenghi奖、2024年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奖、陈嘉庚信息科学奖、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等。
执行主编(音序)
金石丨东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出版专著2部,教材1本。2014年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年至今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刘光毅丨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移动研究院6G总监,《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长期主导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荣誉,持有专利20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任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6GANA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
吴泳澎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导,《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聚焦安全、超可靠和低时延通信理论与方法,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多篇为ESI热点及高被引,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优青、IEEE亚太杰出青年奖、洪堡学者等荣誉。现任IMT-2030(6G)多址接入任务组副组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担任IEEE多刊编委及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赵亚军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IMT2030(6G)推进组RIS任务组副组长,RISTA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聚焦6G标准化及未来通信技术研究,研究涵盖智能超表面(RIS)、近场技术、频谱共享、CoMP等领域。拥有数百项4G/5G授权发明专利,其中包含几十项标准必要专利。
编 委(音序)
蔡立羽丨上海诺基亚贝尔有限公司
诺基亚贝尔实验室中国区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通信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工作,主持并参与数十项国家科研项目以及贝尔实验室全球前瞻技术研究课题,在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化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承 楠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电磁空间孪生及智能通信研究。发表论文90余篇,引用170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7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陈 力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中通信、感知和计算的融合,及其在产业中的落地应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两项成果入选工信部6G潜在关键技术。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获华为青年学者奖、华为难题火花奖等。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WCSP出版主席等学术职务。
程 翔丨北京大学
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包括智能通信网络和网联智能。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Google Scholar引用16180次。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科学探索奖"等多项荣誉。
戴金晟丨北京邮电大学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主要从事智简无线网络编码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以核心完成人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杜 平丨中国星网
工学博士,上海卫星互联网研究院高级专家,在通信领域和互联网领域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互联网网络架构、承载网和核心网技术体制标准和关键技术。
费泽松丨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移动通信(5G/6G)、星地融合通信、通感算融合、无线短距离通信等。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励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高 音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
标准预研总工,原3GPP RAN3主席,CCSA TC624 WG4副组长,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曾任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从事3G/4G/5G/6G无线网络创新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先后策划并完成多个国际国内标准立项,担任多个国际国内标准、技术报告、行标报告人,个人递交3GPP提案多达700篇,写入国际标准的重要专利近百项。
桂 冠丨南京邮电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电子学会5G通信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6G智能通信。曾获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奖(2021),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多次荣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洪 伟丨小米
小米集团手机部产业标准研究部3GPP团队负责人,曾担任多个3GPP项目报告人、 GSMA TSGAI工作组副主席、CCSA TC11 WG1 SWG2移动互联网+汽车工作组副组长等职位,牵头和参与了几十项国际、国内标准项目,申请专利500余件,发表SCI/EI检索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5G/6G、AI、智能家居、智能车载通信等。
黄崇文丨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浙江省杰青。主要从事智能超表面、6G无线AI及智能通感一体等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曾获IEEE马可尼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等多项国际奖项。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引用1.6万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姜大洁丨vivo通信研究院
vivo通信研究院预研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感知一体化、终端节能、通信与AI融合、智能超表面(RIS)等。参加ITU-R、3GPP、CCSA、IMT-2030推进组等国际国内标准组织会议。曾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菅梦楠丨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
高级标准总监,IMT-2030(6G)推进组近场通信任务组副组长。主要从事6G前沿技术研究,聚焦智能超表面(RIS)、近场技术、超大规模MIMO等方向。主导参与推动RIS技术在6G标准化中的落地应用。在无线通信领域拥有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
李福昌丨中国联通研究院
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IMT-2030工作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长期主持3G/4G/5G/6G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百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李玲香丨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长期致力于太赫兹通信与感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6项国家级课题。在IEEE TIFS、TMC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太赫兹无线通信》专著。指导团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并获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李南希丨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高级工程师,《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长期从事3GPP国际标准化工作及5G/6G无线技术研究,担任6G国重课题负责人,3GPP Rel-18覆盖增强项目报告人。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200余篇,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部。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刘晓峰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无线通信创新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IMT-2020(5G)推进组5G与AI融合研究任务组组长。长期从事5G/6G与人工智能融合标准化研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主持编写《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5G+AI融合全景图》等专著,多次获得CCSA国际标准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孟维晓丨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与网络、天空地信息传输与组网技术。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科技奖10项,国际学术奖8项,连续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现任IEEE通信学会哈尔滨分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潘存华丨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江苏省杰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无线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9万余次,H指数70。获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Fred W. Ellersick奖、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早期成就奖等多项国际重要奖项。研究成果入选ESI热点或高被引论文30余篇。
索士强丨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他长期专注于5G及6G移动通信新技术的研发、标准化及产业化工作,特别是在多天线技术、通信感知融合(通感一体化)、星地融合以及网络人工智能(AI) 等前沿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田文强丨OPPO研究院
标准研究部高级研究员,6G AI与智能无线通信系统构建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AI与无线通信系统深度融合,语义通信,下一代智能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发起多项面向B5G/6G/B6G的无线通信AI大赛。
肖 泳丨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资深会员。现任IMT-2030(6G)推进组网络智能方向副组长、5G联创行业应用开发实验室副主任。曾任职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6G网络智能、通信网络博弈论、机器学习及云/雾计算,致力于推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跨领域融合创新。
徐 迈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研究,发表IEEE期刊论文200余篇,谷歌引用7000余次。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担任IEEE TIP、TMM等国际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教学成果突出,获高校计算专业优秀教师奖,培养多名优秀博士生获北京市优博论文奖。
徐志昆丨紫光展锐
紫光展锐中央研究院先进通信技术实验室前瞻标准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5G/6G物理层关键技术预研及标准化工作,代表公司参与3GPP RAN、CCSA、IMT-2020等国际国内标准组织会议。主导多项5G终端芯片国家重大专项,申请专利3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20余篇。
杨婷婷丨鹏城实验室
鹏城实验室研究员、人教部部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导研发国产“多任务无线基础模型WirelessGPT”,首创通算融合网络架构,构建全球首个通算一体资源调度平台KEW。主持国内首个6G大模型国际合作项目及多项国家级重大专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IEEE N2Women全球十大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学术之星称号。
于 尧丨东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与电子工程系主任,沈阳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网络、网络安全与态势感知研究,主持国家242信息安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IEEE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主讲课程获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张海霞丨山东大学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任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智能通信与感算融合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与网络、智能通信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
周福辉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现任111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IEEE Senior Member。长期从事电磁频谱智能管控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4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青年学者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周 盛丨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天线系统、车联网、边缘计算及绿色通信。曾获IEEE ComSoc亚太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多个IEEE期刊编委。
▌本文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公众号(ID:dzyxxxb)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评论、转载,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